很多人都知道,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而营养不良会增加肿瘤患者的并发症,降低对治疗的反应和耐受性,降低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期,危害性很大。
那么,肿瘤患者总体的营养状况到底怎么样?
我国三甲医院住院肿瘤患者轻、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80.4%,其中重度26.1%, 中度32.1%,22.2%为可疑/轻度营养不良, 只有19.6%的患者无营养不良。
与此同时,68.78%的肿瘤患者没有获得任何营养治疗, 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无营养治疗比例仍然高达55.03%。
近期有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更严重,仅12%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轻、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病率高达88%,其中,重度37.3%, 中度32.7%,18%为可疑/轻度营养不良。
可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而营养治疗率较低。
恶性肿瘤是一种与营养、饮食及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营养是免疫力的基础,但是各种各样的饮食误区也在困扰和误导人们的饮食行为。
有时,患者担心吃得太好了,会同步喂养肿瘤细胞,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其实,目前国内外各权威指南均明确指出,不能因担心营养会喂养肿瘤而减少或停止合理的营养支持。对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能防止其自身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对于肿瘤进展较缓慢的患者,营养支持能够使身体状况得到更好的恢复,减少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措施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获得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对于机体消耗严重、肿瘤已累及多个器官的患者,营养支持能起到减缓自身消耗的作用。
有的患者认为患病后,就应该要吃得清淡,只吃蔬菜、水果和粗粮,不能吃主食和红肉。还有患者认为,某某食物是超级抗癌食物,每天盯着吃,顿顿都要吃。有患者认为,要营养好,就要顿顿大鱼大肉等富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
到底应该怎么吃?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营养学是什么。
营养学是由各种营养素组成的,包括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水、植物化合物、膳食纤维)。
微量营养素中,矿物质分为7种宏量元素(如钙、磷、钠、钾、氯、镁、硫)和14种微量元素(如铁、锌、碘、硒、氟、铜、钼等)。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Vit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VitB族、C)等。
不同食物提供不同营养素,每种营养素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推荐摄入量,协同为人体提供不同的作用。不要觉得某一种或某一个食物有益,而专门盯着这一种或这一个食物猛吃,这样容易造成营养失衡。举个例子,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矿物质,参与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成人每天的推荐摄入量是800mg。摄入不足时,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但是补充过量了,会发生肾结石,还会抑制铁的吸收。铁吸收少了,缺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患上缺铁性贫血。
所以,要有好的营养状态,就要建立起营养的大局观,目光不能仅仅盯在某一种营养素上。我们的目标是,要保证有足够能量,又要让各种营养素的比例适当。可以把每天的饮食行为,当做是一个“搭宝塔”的过程,宝塔要搭得又稳又好,需要做到饮食全面、均衡,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做到多样化。
问题又来了,这个营养的宝塔应该如何搭建?
中国营养学会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建议,一个成年人每日的推荐量为:
水1500-1700毫升
谷类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蔬菜300-500克,水果为200-350克;
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奶及奶制品300-500克,大豆及坚果类25-35克;
盐<5克,油25-30克。
另外,每天活动6000步。
对肿瘤患者来说,大病一场,整个人都消瘦不少,是很常见的。虽然主观上,患者知道营养的重要性,但是客观上由于疾病、手术创伤应激以及围手术期禁食等造成较长时间无法正常禁食,或是放/化疗的不良反应造成进食不足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一般情况下,当膳食提供的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素在目标需要量的50%-75%时,可以进行口服营养补充作为额外的营养补充。当胃肠道功能健全时,应首选肠内营养支持途径,通过口服或管饲,把营养直接“吃下去”。如果患者胃肠道功能差,肠内营养无法满足营养需求时,建议患者使用肠外营养。也就是通过输液的方式,从静脉给患者输入氨基酸、维生素、脂肪乳等营养物质。
(作者凌轶群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营养科主任, 汪琼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