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5月21日报道,日本北海道大学和理化学研究所相继开发出一项新技术,能够唤醒人体内沉睡的免疫细胞,应对用传统免疫药物难以治疗的胰腺癌和脑肿瘤。科研团队以诊断后五年存活率在10%以下、难以治疗的癌症为对象,计划在21世纪20年代末期开展临床试验。
长期以来,治疗癌症只有手术、放射线、抗癌药等手段,但在21世纪10年代,作为新的治疗方法,免疫药物出现了。
京都大学特别教授本庶佑的发现推动了代表性免疫药物欧狄沃(Opdivo)的开发,他于201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使用抗癌药物后不见效的患者,欧狄沃作为一种革新性治疗方法,正在推广到肺癌和胃癌治疗上。
癌症会与负责免疫的T细胞分子结合,逃脱其攻击。免疫药物则会切断这种结合,促进T细胞对癌症发起攻击。
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癌细胞不再分泌作为自身标志的蛋白质,从而逃过免疫细胞的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用免疫药物也不会有效果。因此,使用免疫药物后有效果的患者仅占全部患者的10%至30%。
北海道大学教授小林弘一等人在可以到达目标基因的向导RNA(核糖核酸)上同时使用加入了酶的化合物,提高了免疫药物的效果。
这种酶会作用于癌细胞的特定基因,使其产生标记癌症的蛋白质。这样一来,T细胞就能够识别癌症,有可能提高现有免疫药物的效果。
科研人员给小鼠移植了一种增殖迅速的皮肤癌黑色素瘤,确认了上述药物的效果。免疫药物PD-1抑制剂对8只小鼠没有效果,初期小到肉眼不可见的癌肿在19天后平均增大到900立方毫米。
但是,将新开发的化合物与PD-1抑制剂同时使用在其他8只小鼠身上后,癌肿被控制在200立方毫米以内。其中一只小白鼠的癌肿缩小,最后消失了。
科研团队今后将针对诊断后五年存活率仅为8.5%的胰腺癌等也验证药物效果,力争在2029年以后开展治疗试验。
小林教授还说,“如果利用化合物提高T细胞的攻击力量,就可以针对转移的癌症进行治疗”。癌症患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癌症从病灶脏器或组织转移到了其他部位。
出血、消化管道阻塞、炎症导致肺部积水等症状出现后,最终会导致患者死亡。发生癌症转移的患者,五年存活率目前仅为16%,因此科研团队力争开发药物改善这一情况。
与被特殊胶囊包裹的抗癌药相组合以提高免疫药物效果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川崎市产业振兴财团的纳米医疗革新中心在直径为30至50纳米的胶囊中,填充了用于治疗乳腺癌等的抗癌药表柔比星(Epirubicin)。这种胶囊进入癌组织后会发生分解并释放抗癌药物。
科研人员在移植了胶质母细胞瘤这种脑肿瘤和胰腺癌的一共20只小鼠身上进行了试验。大脑很难产生免疫反应,而胰腺癌周围因有胶原蛋白层覆盖,免疫药物很难发挥作用。
科研人员同时使用了上述胶囊和PD-1抑制剂,90天后有18只(90%)小鼠的癌肿缩小并消失。因抗癌药起效,死亡的癌细胞所产生的抗原激活了T细胞,从而提高了免疫药物的效果。
也有科研人员尝试调动免疫细胞本身的力量。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新生小鼠的皮肤细胞中制造出会附着承担免疫任务的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的分子。他们将在2029年之前开始针对肺癌和胰腺癌进行临床试验。
如果能将新技术投入使用,就有可能拯救很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