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华北药都”石家庄盛大举行。张伯礼、刘德培、杨宝峰、吴以岭、于金明等近20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海内外的10万余名医学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齐聚大会。大会同步在国内外设立3000多个视频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医络病理论转化取得的重要成果和重磅学术新突破!
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主会场
中国癌症死因已高居全球首位,肺癌是主要原因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在大会主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教授在题为《肿瘤精准防治新策略》的学术报告中指出:“中国癌症死因已高居首位,2022年全球新发2000万例,中国为482.47万例,占全球的24.1%,达1/4,全球死亡973万例,中国死亡为257.42万例,约占全球26.5%,达1/4。我国每分钟9.2人被诊断为癌症,每分钟4.9人死于癌症。我国癌症患者死亡率达5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医疗支出2000亿元,是大病致贫和大病返贫主要原因。在我国,肺癌在男性及女性中发病率均处于第一位,女性乳腺癌由之前的第一位变为第二位,肺癌仍然是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原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教授作学术报告
“人口规模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诊断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早期筛查率的提高是癌症发病和死亡人数增加的主要决定因素。”于金明院士补充说。
肿瘤的诊断治疗切不可“盲人摸象”,精准联合是重要手段
于金明院士强调,肿瘤的诊断治疗切不可以盲人摸象,靶向和免疫治疗只能延长生命而不能治愈,而手术和放疗的疗效已遇到了瓶颈。肿瘤最大的科学问题是异质性,因此要个体化预防、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这就是精准医学。
“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精准融合新时代,精准治疗是复杂系统工程,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集成交叉—跨界融合,通过制定精准个体化新策略、新技术、新药物,从而实现肿瘤治疗个体化、精准化、智能化,进而通过预防、筛查、诊断、分类、预测、治疗、预后,最终达到减少发病率、提高早诊率、改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于金明院士补充说:“肿瘤精准治疗要联合抱团取暖,疗效高、损伤小、费用低是重要治疗策略,当前联合治疗的手段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血管靶向治疗等。”
肿瘤治疗要以“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为重要策略
于金明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对于早期肿瘤患者,在规范治疗前提下,以治愈肿瘤和保证生活质量为目的。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更长的生存时间、更高的生活质量、更低的毒副作用是重要治疗原则,”于金明院士强调,“要以活得更长、活得更好为治疗策略。” “活得更长”即延长生存期,“活得更好”即要改善病人症状、延缓肿瘤进展、提高疾病控制、降低治疗毒性、提高生活质量。“在实际治疗中常常出现过度医疗问题,过度诊断和治疗不仅增加费用并且对健康无益甚至有害。我们应该努力让晚期病人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更有尊严。”于金明院士补充说。
报告中,于院士还重点介绍了自己牵头、以山东省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多家中心开展的养正消积胶囊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生活质量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共入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全身化疗联合养正消积胶囊4粒/次,一日三次;对照组是全身化疗加安慰剂4粒/次,一日三次。主要观察指标有生活质量;次要观察指标有中医临床症状、毒副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养正消积胶囊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在会上点评时称:“于金明院士强调肿瘤治疗要联合才能提高疗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考。另外,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养正消积胶囊所做的循证研究结果,体现了传统医学和祖国医学的伟大。”